教学是一个师生间信息和情感交流、沟通,积极互动、共同发展的过程。教学的根本在于师生间良好的沟通。
从此,我学会了放下自己主观判断标准,学会换位思考,将自己看做员工的引导者,而非领导者,明确自己的职责是帮助与引导员工,而不是命令与控制员工。
当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上述的改变后,我逐步认识到,每位员工都是发展的、独特的、具有独立意义的人。我不能按照自己的喜恶而对员工做判断。我慢慢开始尊重并欣赏员工了,他们的“笨拙”、调皮、甚至逆反等等行为,在我眼里都可爱了起来,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变得温和,和他们的关系也亲近起来。就连批评,他们都觉得可以接受了。教学状态果然就轻松和谐了。
记得有一次,我在课上指出一位员工的错误行为,结果旁边的另一位员工突然冒出一句:“老师怎么像妈妈在说自己家里的孩子一样”。在这一刻,我知道,我的课堂上“教”与“学”之间已经是良性循环了。
现在我给员工的都是鼓励与肯定,课堂上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“你犯的这个错误很好,刚好是我要强调的。”员工回答问题时,他说对一点点,我都大声而坚定地肯定。这样做,有人也许会说我虚伪,说至于吗,这样哄员工。但当我看到,得到肯定的员工眼里有光,找到了我能学好的感觉时,我觉得这样做“很至于”。每当这样赞赏过的员工,课后主动与我亲近,来问问题时,我觉得我这样做“很至于”。
现在我眼中的每位员工,都是可可爱爱的,我给他们的赞扬与鼓励也就是自然而然了,我开始享受课堂,享受与员工相处的时光。
和员工在一起的美好时刻
二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
刚参加教学工作时,一位刚留校的其他学院老师得知我教普通化学,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:“你们那课有啥用,我就只记得那个熵啊还是啥的很难学。不过学不懂就学不懂了,反正后面也用不着。”这话充分反映了无机化学类基础课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,课堂上员工的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。上课时,每每看到员工的那种漫不经心的状态,就有种“我本将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沟渠”的无力感。当老前辈们教导我,要提高员工课堂兴趣时,内心是很抵触的,认为我这是理论课,又不是讲评书,怎么可能妙趣横生。后来,听了一些老先生讲课,他们或旁征博引,或声情并茂,或娓娓道来,讲课方式虽然不同,却都能将员工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。试想,课讲的索然无味,你再鼓励员工,员工也不见得喜欢学这门课。
于是,我先从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入手,以提高自己课堂的有效性。我开始留心,从新闻报道中,有目的地收集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现实新闻事件,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,引导员工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现实问题,即丰富学习内容,又让员工觉得我们的课有用。比如:在讲氧化还原反应对配位平衡的影响时,我就用了我国考古学中“里耶秦简”修复的例子,既帮助员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影响配位平衡,又让他们了解文物修复知识和我国秦代灿烂的文明,无形中也起到了专业育人的作用。其他,还有“天津港大爆炸”、“孟加拉国大规模砷中毒案”、“中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”、“海洋石油污染”“白鹤滩水电站装机”“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”等等都被引入我的课堂,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兴趣。另一方面,我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,“问题链”“翻转课堂”“生生互助”“小组讨论”等各种教学方法,都在课堂上尝试运用。
三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
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,一大半的功劳在员工。激发员工自觉学习,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。及时抓住课堂中的教学素材,赏识员工的行为过程,以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,引导员工自主学习。
记得在一次硫酸铜制备的实验课上,我看到一位员工做出的结晶特别漂亮,就拍了照,放到班级群里夸奖。这个举动,一下子就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,员工们都把不漂亮的结晶,重新溶解掉,再进行重结晶,反反复复在那里一次次实验。同学间还在热烈地互相讨论研究怎样做结晶才能漂亮。这次实验,他们对于重结晶操作,练习强度绝对超出我的预期,实验过程中,所展示的创造力,也超出我的想象。
元素性质实验中,我会带着理论课本,和员工一起,认真讨论预期之外的实验现象该怎么解释。在我的实验课堂,经常气氛很热烈,虽然有时有点吵,但是只要他们在做正事,我都不会去干涉。
我越来越赞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句话:“只有能够激发员工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,才是真正的教育。”
结语
“师者匠心,止于至善;师者如光,微以致远”作为老师既要有科学的教法,还要有认真负责、追求完美的精神,不达到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。为师之道没有终点,为师之爱更无边界。